汾城臊子面

汾城臊子面

2011年11月30日

这几天晚上都是一个人,让我可以有时间整理博文,身在外地的老乡说看我的博客会流泪,一道道熟悉的饭菜,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面食,犹如妈妈的味道,让在外的自己感受到家的温暖;去过山西的朋友说,山西的面食是心中永远的牵挂,滋味醇厚萦绕舌尖,那滋味只有吃过的人才能体会;没有去过山西的朋友说,看我的博客,心中蠢蠢欲动,想立马背起行囊,踏上山西的土地,寻找我博客里带给自己心灵的山西味道。我想对大家说:“谢谢你们!虽然我们未曾谋面,尽管因时间关系不能相互拜访,但在我心里,来这里的每一位都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 也有创业开面馆的朋友对我说,看我的博客在进一一步学习面食的制作。我不是专业,入厨刚刚四年时间,之前在家连碗都很少洗,现在只是凭记忆回想妈妈做饭的要领而亲身实践总结。如果真想创业,建议大家还是去专业学校,详细专业系统的进修,学习一些专业技巧,对自己会有很大帮助。当然,如果你只是像我一样,喜欢面食自己玩面团,我相信这里会是你学习面食的最佳舞台!如果你仔细看过每一篇博文,你会发现我的每一道美食里都会告诉大家许多做饭方面的技巧! 继续探寻山西美食,今天带来的是山西另一道面食——汾城臊子面,是博客里一位老乡朋友告诉我的做法。我也经常做臊子面,山西各地面食大致相同,但叫法和吃法上还是存在差异,从没想过臊子面可以吃的如此精致!至于如何精致法,且听下面慢慢详解!做这道面食需要大量的时间,所以,你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先来说说我做这道面食的制作顺序,昨天早晨起来,用平时自己剔除鸡肉剩下的鸡壳和五花肉熬了一锅高汤,晚上和面擀面切面煮面、准备臊子用料和汤汁用料、为了写博客,准备过程在客厅可以拍照,制作过程厨房光线太暗,留了一块面团和一半用料放冰箱,今天早晨又拍臊子炒制过程、汤汁配制和成品图,真是不容易!不过,慢工出细活,这样做好的臊子面比我平时做得好吃,有兴趣的可以周末一试! 臊子面是山西晋南临汾、运城一带的面食,各地面食制法不一样,各有特色。臊子面在山西尤以襄汾县河西地区(原汾城县一带)最为著名,故称“汾城臊子面”。文化学者和史学家说:“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西安,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华夏文明的起源地在山西晋南一带,汾城为古太平县遗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称为礼仪之邦当之无愧!因此,汾城美食如山西的历史一样厚重,如山西的文明之旅一样有浓厚的饮食文化特色。

牛奶与酒酿1秒钟神奇碰撞做老北京传统宫廷小吃——奶卷

牛奶与酒酿1秒钟神奇碰撞做老北京传统宫廷小吃——奶卷

2011年11月09日

奶卷,原为宫廷小吃,是当年慈禧太后最喜欢的一道奶点心。《明宫史》云:“凡遇雪,则暖室赏梅,吃乳皮、乳窝卷。”这“乳窝卷”指的就是奶卷。单奶卷是用牛奶结成皮子,卷上自己喜欢口味的深色内馅儿;鸳鸯奶卷是一边卷山楂糕一边卷芝麻白糖馅儿。 也许是受了《明宫史》的影响,我总觉得吃奶卷是件雅事。最好就是下雪天,屋内生着火盆,瓶里插一枝红梅,一边赏雪看梅花,一边端出外皮胜雪、馅心甜美的奶卷,那真是人生里一件乐事。 做奶卷其实也不算复杂。现在都用米酒来做凝固剂。把醪糟放在温度稍高一些的地方再放一天,醪糟会略微发酸,酒精度会上升。把醪糟倒入铺有笼布的容器上,将笼布提起攥紧尽量多的挤出醪糟汁备用。牛奶中加入白糖,倒入不锈钢锅中小火加热至四周有细微气泡,即将醪糟汁倒入牛奶中继续搅拌加热。一会儿牛奶中会出现絮状物,继续搅拌加热,会发现棉絮状的牛奶越来越凝固,漂浮在表层,此时可以关火。将絮状物捞出,剩下的为乳清水,可以直接饮用,也是传统的强壮剂。将絮状物过滤,沥干水分。然后用手抓揉絮状物,使其变成相对紧实和细腻的奶团。将奶团用保鲜膜包裹,用擀面杖将其擀成长方形奶片,切去不规则的边角,成为标准的长方形,厚约一厘米。去掉保鲜膜,取一些红豆沙馅用表面刷过薄油的擀面杖也擀成大小近似的长方形薄片,厚也为1厘米。把豆沙馅放在奶皮上,再用擀面杖略为擀压一下。将奶皮从边缘慢慢卷起,直到成为一个圆柱体。用锋利的薄片刀,每隔1厘米切片,即成奶卷。 做奶卷一定要选用全脂牛奶,那是因为发明奶卷的时代没有脱脂牛奶,哈哈。

苏州传统名小吃做法——苏州酒酿饼(救娘饼)

苏州传统名小吃做法——苏州酒酿饼(救娘饼)

2011年10月29日

苏州,无论你在这座城市生活多久,就像一个谜每天牵引着你去寻求、发掘它的神秘。这个城市的变化速度之快,一个月不去逛街,走在街边总有变化让你应接不暇。这更是一座值得人细细去品味的城市,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游走于每个街头巷尾,独特的街巷地名里基本都带有传奇故事。苏州,就像其方言“吴侬软语”一般绵软中透出自信,柔情中露出妩媚。这种魅力源于千年灵气的运河水、一座又一座古老的小桥、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甚至传统的苏州各式小吃,都散发出其特有的韵味,需要你用心去品尝。 来苏州旅游的朋友,观前街是必到的旅游景点之一,这里是百年商业老街,更是苏州美食的汇集地,老字号鳞次栉比。记得我第一次到苏州,和那时还是男朋友的老公在观前街逛时,被一条排成长龙一样的队伍所吸引,循队伍的排首望去,一家名叫“采芝斋”的店铺门口,挂着一个招牌“酒酿饼”。在苏州呆久了,这样的长龙每天都在观前这条历史街区上演着。 “酒酿饼”是苏州的传统名小吃,是春天时令的苏式代表食品,以苏州当地的冬小麦和酒酿为主要原料。酒酿性善窜透,用以作药,可活血行经,散结消肿。酒酿饼馅料有荤、素之分,品种主要有玫瑰、豆沙、薄荷等味。酒酿饼以热食为佳,特点是甜肥软韧,油润晶莹,色泽鲜艳,滋味分明。 看史料记载,是和曾领导江浙海盐民反对元朝统治武装起义的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有关。据传说是元朝末年开始的,当时苏州有一张士诚(1321年---1367年),因为误伤人命,他带了老母逃命,当时正逢寒食节,又无处可以乞讨,几天没有进食。他的老母饿得晕了过去,张士诚见就要被饿死而泣不成声。一位老伯见张士诚很孝顺母子十分可怜,用家中仅有的几个酒糟做了饼给了他,张士诚的娘终于得救了。   几年后,张士诚在苏造反称王,想起当时的救命恩人,为了不忘记此事,张士诚下令寒食节吃酒糟饼,名叫“救娘饼”。后来张士诚又被朱元璋活捉,在押往应天府的路上自尽。当时没有人再敢叫那饼为“救娘饼”,可是苏州人对张士诚还是很有感情,悄悄把“救娘饼”改叫“酒酿饼”。至今苏州人春天还有吃“酒酿饼“的习俗。 现在,“酒酿饼”作为反季节食品,每天在市场上都可以看到。 但我只买过那一次,一是自己实在不想去排队,二是看有关苏州美食的书籍,发现制作很简单,后来想吃的时候都是自己制作。应朋友鸟语花香 要求,制作了这款酒酿饼和大家分享。

7大要点制作秋冬季节餐桌必备的“暖肚汤”——山西油茶

7大要点制作秋冬季节餐桌必备的“暖肚汤”——山西油茶

2011年10月21日

从昨天开始,苏州的气温明显降低了,早晨起床就觉得阵阵凉意袭来。脑海里忽然想起山西人冬日必定会做的早餐小吃——油茶,想起油茶在唇齿间留下的余香,那是来自肺腑之间温暖的味道,是久远的普通人家来自妈妈的味道。 当回忆变成记忆,当记忆不断的在每个熟悉的地方敲醒我的回忆,会有那么一种力量做牵引。寒冷的早晨,回想起每年冬季的晚上,自己躺在家里烧得暖暖的炕上,两手支撑着下巴,看妈妈在火边一下一下的翻炒做油茶。在山西,羊肉是每个季节都有的肉食,做油茶基本都是用羊脂油炒制。每次制作,先把买回来羊脂油炼成羊油,再把白面粉放在干锅里炒制,炒面的火候是最重要的,要恰到好处。火太小面不熟,火大则会炒焦糊锅底,面一旦糊了,做好的成品油茶喝到嘴里会有一股怪怪的味道。另外,炒面时,手不能停,要不停的翻炒,防止面粉扒锅底。家里每次都是做好一冬天的食用量,妈妈炒面粉都要炒将近1个小时,随着一铲一铲的挥舞,房间里弥漫着小麦的清香味,面粉在锅里由白色逐渐向深色转变,直到面粉变成焦黄色,面粉就炒熟了。然后把炒面放在炼好的羊油锅中,加入核桃仁,花生仁,芝麻等坚果,放入食盐、花椒粉、五香粉等调味料和面粉、羊油翻炒均匀,出锅后就是油茶。做好的油茶放在一大碗中,放凉即成茶托。 每次食用前,先用铁铲将碗托刮成细末,放至碗里用冷水慢慢化开,倒入烧开的水里熬煮。切不可直接用开水去熬煮,那样熬出的油茶里面会有大小不匀的面疙瘩,喝起来就有夹生的感觉。油茶熬好,磕入一个鸡蛋,或撒些许盐、五香粉和葱花或放些白糖,看各人的喜好而定。 小时候,最喜欢手里端着一碗滚烫的油茶,用嘴轻轻吹拂碗里的热气,然后再沿着碗边一口一口喝到肚子里。也喜欢,往油茶碗里掰入一个馒头,而且必须是在火边烤得金黄的馒头片,喝到嘴里香喷喷的,暖暖的。这样的味道,在我心里永远是天底下最好喝的东西。 油茶,是过去山西有钱人家冬季早餐中最常见的汤食之一,配以麻叶、馍、饼之类的干食,既有营养,又美味可口。普通人家大多喝面茶,即将白面或高粱面炒熟,加入食盐,糊为汤状,稍煮即成。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会在油茶里加入坚果增加营养,民间称“暖肚汤”。《饮膳正要》中有关油茶的描述:“羊油又作油茶,以油煎滚,用面粉炒黄搅之,佐以椒盐葱桂之类,以凝冷成团。每摘少许,煎汤饮之,冬日最宜,体温而适口。”

6种和面方法VS6种揉面方法祝你开启完美面食之旅——和面揉面技巧大总结

6种和面方法VS6种揉面方法祝你开启完美面食之旅——和面揉面技巧大总结

2011年10月07日

今天没有新菜,嘻嘻,是博客里没有,电脑里有昨晚做好的美食,还没有修图。昨天路上就想着晚饭吃什么?脑中闪过无数菜谱一一PASS,决定回家做山西“天下一绝”之称的刀削面,想着柳叶状的面片浇上炖肉卤,放上一起卤制的豆腐干和丸子,碗里再卧个卤鸡蛋,码点山西老陈醋辣椒拌腌菜丝,浇上山西老陈醋,加点自制的山西辣椒油,口水哎~~~先来留个悬念,想吃正宗山西刀削面的,明天开张,欢迎光临本店。 之所以今天不发新菜,是最近看到许多朋友尤其是身处南方的朋友开始玩面团。对第一次玩面团的人而言,只是从别人的菜谱里摘抄一些简单的步骤,真正操作起来,会有摸不清头绪之感。而且,大多菜谱都是简单的话语一概而过,许多新手或者是经常玩面团的人,也由于要领不得,操作上会有所困惑。所以,今天,特意总结一些和面方法和揉面方法,供大家参考。 初次来看我博客的人,会觉得我的步骤繁琐。其实,我只是把一句话可以概括的步骤,分解成许多小细点,里面会涉及许多制作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技巧,这些技巧恰恰可以做到任何菜谱运用自如。今天介绍的这些方法,就是以前所有面食里都提及过的,考虑到许多朋友玩面团的需求,还有一些朋友面团制作过程遇到的问题,把以前的图片整理编辑在一起,形成6种和面方法VS6种揉面技巧,祝想玩面团的朋友可以从这里开启完美的面食之旅!(由于图片是以前图片的汇总,所以,图片的明亮度会有不一致的情况,希望大家见谅!多包涵!) 和面就是在粉末状的面粉如小麦面粉、玉米粉、荞麦粉等各种杂粮粉中,加入液体如水、牛奶、鸡蛋等,把干面粉与水混合搅拌在一起,使面粉有粘性形成光滑面团。相信,即便是没有玩过面团的人,也听说过面团的“三光”标准——手光、盆光、面光。以前,曾写过视频图文法详解“三光”面团的和法与失败拯救方法(附视频) ,这里有详细的视频和步骤解析。下面,结合“三光”面团,具体分析一下和面过程用到的方法技巧。(我不是专业,只是自己在玩面团过程中的一些方法经验,文中所提到的和面方法与技巧都是自己总结出来的,并非专业术语,看博客的朋友如是面点专业师,有不妥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我会及时修改,以免给大家造成误导。) “三步加水法”,可以使整个和面过程干净利索,达到“面团光、面盆光、手上光”的效果。具体操作是:和面时为避免水分与面粉的比例失调,不能一次将水加足,而是面粉倒在盆里或面板上,中间扒出一个凹槽,将水分次徐徐倒进凹槽里,用筷子慢慢搅动。待水与面粉充分搅拌均匀,水被面粉吸干时,用手反复搓拌面,使面粉成许许多多小面片,俗称“雪花面”。这样,既不会因面粉来不及吸收水分,而使水流淌得到处都是,也不会粘得满手满盆都是面糊不利操作。然后,再朝“雪花面”上洒水,用手搅拌,使之成为一团团的疙瘩状小面团,称“葡萄面”。此时面粉尚未吸足水分,硬度较大,可将面团揉合在一起成块,将面盆或面板上粘的面糊用力擦掉,再用手蘸些水洗去手上的面粉洒在“葡萄面”上,就可用双手将葡萄面揉成光滑的面团。其实,我们家里由于人口少,所用的面粉量也少,“三步加水法”通常只需“雪花面带葡萄面”“揉光滑面团”这两个步骤就可以完成。 揉制光滑面团又可以分为多种方法:手抄拌法、手搅拌法、筷子调和法、铲板搅拌法、筷子搅和面糊法、筷子搅和面浆法。揉面方法技巧,一般分为手掌推揉法、拳头捣压法、水扎面法、摔打推擦法、手掌推擦法、手掌滚搓法。

[塔吉锅试用菜谱]不用一滴油微波法做美味好看的烩烧茄子——西红柿烩茄子

[塔吉锅试用菜谱]不用一滴油微波法做美味好看的烩烧茄子——西红柿烩茄子

2011年10月04日

茄子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 生素以及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制作方法多样,既可炒、烧、蒸、煮,也可油炸、凉拌、做汤,都能烹调出美味可口的菜肴。 众多的茄子做法中,我最喜欢的是西红柿烧茄子,而且是山西风味的烧茄子,红绿相间的外表首先就在视觉上把人吸引。吃一口,西红柿酸甜汁多、健脾开胃,青椒清脆爽口,加上大蒜、香菜的香味,茄子把所有的味道吸附在一起,香醇鲜美,清淡可口。西红柿烩烧茄子不仅是山西人餐桌上的家常美味,更是具有浓厚山西特色的一道名菜,只要你到山西的饭店里,都可以吃到这道菜,奇妙的香味久久在口中回味,这种味道会让你此生难忘。 饭店里制作烧茄子,大多是茄子用油炸成酱红色,再和西红柿、青椒一起烧制。山西农家自己制作,一般都是把茄子先用油煸炒一下,加入西红柿和青椒制作而成。无论哪种做法,都要用到食用油。我们都知道,茄子是吸油量最大的食物,这也是烧茄子之所以美味的原因之一。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不用一滴油也可以做出美味的烧茄子呢?呵呵,只要你想得到,办法就会有,采用微波炉法,不仅可以最大限度保留食材的营养,而且制作简单,最关键的是全部过程不用一滴油,怎么样,这样的做法有没有诱惑力?

【塔吉锅菜谱】【微波法】用“神仙果”打造秋冬季节不可或缺的润肺止咳良汤——川贝杏仁罗汉果雪梨蛊

【塔吉锅菜谱】【微波法】用“神仙果”打造秋冬季节不可或缺的润肺止咳良汤——川贝杏仁罗汉果雪梨蛊

2011年10月02日

国庆假期前一天,LG单位加班到凌晨2点才回家,可能是晚上受风着凉,第二天有点感冒嗓子不舒服带咳嗽。给他煲了姜枣红糖茶喝,家里正好有川贝粉、罗汉果、杏仁,雪梨更是秋天家里必备的水果,一起做了川贝杏仁罗汉果雪梨蛊,吃过之后,第二天所有的症状都得到好转。罗汉果是我国特有的珍贵葫芦科植物,素有良药佳果之称,被人们誉为“神仙果”。果实营养价值很高,含丰富的维生素C(每100克鲜果中含400毫克~500毫克)以及糖甙、果糖、葡萄糖、蛋白质、脂类等。中医认为罗汉果性凉,味甘。归肺、大肠经。 有清热凉血、生津止咳、滑肠排毒、嫩肤益颜、润肺化痰等功效,常用于肺火燥咳、咽痛失音、肠燥便秘等症,对于治疗急性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火、急性胃炎都有很好的疗效。罗汉果还是卫生部首批公布的药食两用名贵中药材。现代医学证明,罗汉果对支气管炎、高血压等疾病有显著疗效,还能起到防治冠心病、血管硬化、糖尿病、肥胖症的作用。 挑选罗汉果应选个大形圆,色泽黄褐,摇不响,壳不破、不焦,味甜而不苦者为上品。罗汉果煲好的汤有一股清甜味。《红楼梦》中贾宝玉也说“这药香可比一切花香来得都要雅”。 杏仁分为苦杏仁和甜杏仁两类,苦杏仁是俗称的“北杏”,甜杏仁是俗称的“南杏”,两者的吃法略有差异。这里用到的杏仁是苦杏仁(俗称的“北杏”),苦杏仁的药用价值高,有缓解支气管的作用,对于呼吸器官方面的疾病,例如喘咳等病况,就很有效果,多被当成药物。甜杏仁是俗称的“南杏”。而后者味道微甜、细腻,有淡淡的杏仁香味,多用于制作成食品。   贝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入中品。陶弘景曰:“形如聚贝子,故名贝母”。苏恭曰:“其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之良.......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本草纲目拾遗》将川贝与浙贝明确分开,谓川贝味甘而补,内伤久咳以川贝为宜。中医认为性凉,甘平,入肺经、肾经,有润肺止咳、化痰平喘、清热化痰 的功效。

山西:十大碗之一的传统名晋菜“第二蒸”——小酥肉

山西:十大碗之一的传统名晋菜“第二蒸”——小酥肉

2011年09月24日

“晋式三蒸”包括粉蒸肉、小酥肉、酱梅肉。 前面曾介绍过粉蒸肉的做法:山西:宫廷千年御膳秘方的“三晋第一蒸菜”——定襄蒸肉。今天来介绍三晋第二蒸——小酥肉。小酥肉是山西传统名菜,是山西著名的十大碗之一,是晋菜三蒸中的第二蒸。酥肉是用猪肋条肉切块,经过煮、炸、蒸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名堂掌故》记,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封其第三子朱高燧为赵王,府内侍女知赵王有喜食烤肉习惯,就选用上好猪肉先煮再蒸后炸,配大葱,面酱佐食,深得赞赏。因其加入紫苏调料,称为“紫苏肉”。 后传于民间,山西不同的地域赋予不同的叫法,制作方法上也各有改进。晋中一带唤作“香酥肉”,晋南民间宴席多称“小酥肉”,制作略有变化,将五花肉切小片,拌淀粉鸡蛋糊腌制,然后用油炸至金黄色,与炒好的木耳片、玉兰片混合,放入蒸锅蒸制而成。 小酥肉在山西运城一带民间宴席多采用羊肉制作,而晋城行菜则选用肥猪膘先煮再蒸后炸,称“紫苏刀背”,是上当地区传统菜肴,而其民间多选五花肉先炸再煮后蒸,称之为“胡卜肉”,是逢年过节,喜庆婚宴必上的菜肴。长治一带则改良创新有酥肉芥末粉皮汤,已为当地名吃。 全晋会馆改良创新有王家小酥肉酸菜鱼唇菜,据传,晋商灵石王家主人王谦曾参加康熙六十一年乾清宫“千叟宴”,受御赐龙头拐杖一把和鱼唇菜一道。王谦回乡后,命家人将鱼唇配以山西小酥肉、酸菜烹制,味道极美,成为王家家宴的头菜。东南亚王氏宗亲会客人在全晋会馆品尝此菜,赞不绝口,并留作纪念“春风走马汾水边,丰年留客作清欢。几回梦里非今梦,王氏宗亲聚太原。”

煎饼果子

煎饼果子

2011年09月19日

闲暇的时候我喜欢翻看旧照片,看着一张张照片回忆身边曾经出现过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情。无论是伤害过自己的朋友还是帮助过自己的,都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经历,都会让我感觉到认识他们真好,谢谢他们带给我人生或悲或喜的交集,使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 记忆中最最快乐的工作经历,是刚刚毕业时在太原工作的单位,无论是员工之间还是领导对下属,都是那么的融洽,至今回想温馨而甜蜜的瞬间都历历在目,尤其是单位对员工的午餐安排更是极具人性化。那时,领导怕员工中午吃不好,特意在单位附近的公寓租了一套2室一厅房,专门请一位阿姨给我们准备午餐。阿姨人非常和蔼,是地道的天津人嫁到山西,做得一手好菜。和阿姨聊天,阿姨告诉我们,单位领导在午餐费上从不苛刻只是告诉阿姨每天饭菜做好一点,让大家吃好。而阿姨每天总会用最少的钱做出最可口的饭菜。单位的午餐桌上每天都是8盆品种不同的凉菜、8盆品种不同的热菜,还有一大锅炖菜,一大锅汤水,冬天是各式肉汤水夏天是各式杂豆汤,主食每天都是米饭和面条两样,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吃。遇到节假日,阿姨更是会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平日里很难吃到的美味。 夏天,大家胃口不好的时候,各种饼类就会轮番出现在午餐桌上。大家最喜欢吃的是阿姨做的煎饼果子,真是一绝。所以,我的煎饼果子也是从阿姨那里拜师学到的。嘻嘻,其实,只是学了一点调味酱料的配制,煎饼和薄脆都是山西人平日里经常吃的地方特色,这一点对我来说那是小菜一碟66张图详细讲解最正宗最好吃的天津煎饼果子鈥斺敿灞。

山西面塑

山西面塑

2011年08月16日

山西面食种类繁多,在制作上逐渐形成了擀、抻、揪、切、压、拨、煮、蒸、炒、炸等多种方法。山西面食素有“一面百样”“一面百味”之誉,做法、吃法多样是任何一个地方都无法比拟的,普通的面团在山西人手中可以做出拉面、削面、刀拨面、转面、漏面、猫耳朵、剔尖、流尖、擦蝌蚪、抿曲、揪片、搓鱼等近百种花样,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声誉传遍海内外。亲爱的朋友,如果你到山西做客,一年365天,可以品尝到天天不重样的丰富美味的面食。 山西人对面食的喜爱程度不仅体现在面条的制作上,还体现在山西的另一面食文化上,那就是山西面塑。勤劳的山西人民用面粉塑制诸如人物、动物、花卉、翎毛、瓜果等花样繁多的形状,表达着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山西面塑文化由来已久,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民间俗称“面人”、“面羊”、“羊羔馍”、“花馍”等,各地叫法不一,形态各有特点,它们大都出自山西农村乡镇家庭妇女之手,以上等面粉为原料,经过揉面、造型、笼蒸、点色而成,大都造型夸张、简练、质朴、民间和地方特色鲜明,而后延续到城市,发展到通过非食用的,防腐、防干裂、易存放的配比特点,用艺人灵巧的双手,捏制出精细的、生动的、有故事情节的、有文化内涵的纯观赏意义的面塑艺术品。 山西面塑是山西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它喜庆时日,都要捏制面塑以示庆祝的文化习俗,既可以作为婚嫁的信物,又可以当成寿诞庆典的贺礼,更是馈赠佳人朋友的首选。在山西按地域形成主要分为霍州面塑、忻州面塑、绛州面塑和吕梁地区的岚县面塑。   霍州面塑当地人称为“羊羔儿馍”。古时的“羊”即是“洋”,有“吉祥”的寓意,一般过年过节临近,农家妇女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按当地习俗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鸡、鸭、鱼、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满堂红”“巧公巧母”等面塑制品,以象征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发家致富,和睦友爱,祝愿万事如意。霍州面塑造型朴实,不多修饰,着色往往仅用品红点彩。   忻州面塑是流传于这个地域内的民间传统艺术品,它深藏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成为当地的工艺品之一。在忻州一带地域内,春节期间要敬神蒸供,节前把和好的面用团捏制成“佛手”、石榴、莲花、桃子、菊花、马蹄等,各种形状的供物,通称它为“花馍”。   忻州花馍,中间往往插以红枣,既有装饰性,又是营养品、调味品,很受欢迎。当地还有一种大型供品为“枣山”,这种枣山以面卷红枣拼成等腰三角形,角顶往往塑一层如意形图案,在上面再加上面塑的“小元宝”三至五个,同时还塑上一个供咬“铜钱”的“钱龙”。枣山蒸出后可以颜色点染,成为一种鲜艳的民间艺术品。   绛州即新绛县,每逢过节,这里家家磨面粉,捏制出千姿百态的面塑来欢渡节日,由于这里的面塑注重彩色点染,花色绚丽,当地人称之为“花馍”。绛州花馍,造型比较夸张,尤以走兽花馍最为出色。 吕梁岚县面塑,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山西省吕梁市岚县旧城内即岚城北街有一传统的古庙会即“贡会”。其主要活动形式就是摆贡,当地百姓用技艺精湛、制作精美的面塑供品,诸如象征六畜兴旺的家禽、家畜,象征长寿的松鹤延年、寿星、寿桃,象征喜庆吉祥的如意壁合、鱼跳龙门、马上封侯,也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唐僧取经、悟空降妖、八戒偷瓜、天仙配、鹊桥会等,来祭祀诸位百姓心目中的菩萨。集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面塑艺术竞技盛会,长1000余米的长龙式供台上陈列满由农家集中参展的祭祀面塑品,集中反映了民间对真善美崇高追求。与传统的面塑相比,其摆供场面蔚为壮观、仪式之隆重、形式之独特、供品制作技艺之精美堪称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