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卖的美,就连直男都无法视而不见。
烧卖的风情,很大程度在于它脖间的一圈花边。每次看到挺括的烧卖花边,我总会想到那款在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拉夫领”。这种大多呈现出“8”字褶皱的领子曾被用在服装中被送给伊丽莎白女王。从此,拉夫领又被称为“伊丽莎白女王领”。
这种领子自带高傲气质。但凡颈间箍上这玩意儿,那就说明:我们不一样!拥有这个最强单品的烧卖也不例外:带上我的领子,就是面点界最靓的崽。
烧卖自然配得上它的花边领。
尽管有人说,烧卖就是“捎着卖”。早些年,烧卖一般在茶馆出售,食客们饮热茶吃烧卖。饕客唐鲁孙先生曾在《蜂糖糕与翡翠烧卖》中不吝笔墨地夸赞了扬州富春茶社的烧卖:“翡翠烧卖馅儿是嫩青菜剁碎研泥,加上熟猪油跟白糖搅拌而成的,小巧蒸笼松针垫底,烧卖折子提得匀、蒸得透,边花上也不像北方烧卖堆满了薄面(干面粉北方叫薄面)……夹一个烧卖,慢慢地一试,果然碧玉溶浆,香不腻口”。
这样玲珑的点心,即便作为配茶佐食,也不失骄矜以至于让人轻看了去。
记得在《金瓶梅》里,西门庆为李瓶儿发丧,专门吩咐道“家中厨役落作治办酒席,务要整齐”,甚至还有御史专门派人来巡查筵席。在这样马虎不得的筵席上,就为烧卖留了个位置。而不够精致的诸如包子馒头自然是不够资格上桌的。
这绝非西门庆家的特例。在记载地方历史的《露书》里,在山西某些地区的宴会上就有“每上一荤一素一饭,先以烧卖,终以羊血汤”的讲究。
应该没人不喜欢这种娇贵的点心吧。
薄薄的面皮在蒸制中呈现出半透明质感,里头赤红的糯米、肥厚的香菇丁、爽利的笋丁朦朦胧胧映衬出来,有些更是紧贴着面皮被勾勒出浅浅的形状,像是少女被贴身连衣裙描出的纤细腰肢,又堪比刚在火炉里被一口气吹成的仍炽热而柔软的水晶。
烧卖,大剌剌的名儿配上纤巧的模样,无邪而脆弱,还有谁能抵挡它的美?